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永强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加快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支撑。
问题: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李永强:高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高校教师承担着重要使命,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是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龙头引领作用的关键之举。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国厚重的“师道”传统,将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共同价值和广大教师弘道育人的使命凝练升华,既回答了师者“为何”的价值指向,也指明了师者“何为”的行动方向,高校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勤修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培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谨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持续提升学科素养和育人能力;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潜心科研,坚持“四个面向”,推动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迈上新台阶;继承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以文化为载体,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传播中国声音。
学校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让最优秀的学者培养最优秀的学生,努力建设一个名师荟萃、英才辈出的西财。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实施“创新理论铸魂工程”,精心制定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年度计划,定期编发理论学习参考资料,统筹用好常态化理论学习方式,开展青年教师理论学习小组、教师理论学习读书班等活动,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教师精神养分、奋进动力、工作能力。打造红色主题教育、“知行天下”社会实践计划等教师思政教育品牌,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锻炼,引导教师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厚植家国情怀。
二是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全链条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从严落实“一票否决”制。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师德专题教育、师德集中学习教育等,将每年9月定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月”,把师德规范学习与教育家精神涵养纳入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师德大讲堂”、职业道德大讨论、案例警示教育等主题活动。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挖掘校史中的教育家精神,举办谢霖会计思想学术研讨会、刘诗白学术思想研讨会等,传承弘扬西财名师大家的道德境界和治学风范。
三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凝练重大学科问题,打破学科、院系壁垒组建创新团队,建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资源库、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促进教师学术研究范式变革和学术素养提升。深入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数字素养提升计划”“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计划”等,着力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力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国际科研交流合作,建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打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学术期刊,促进教师广泛深入联结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李永强:西南财经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顶层设计,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深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优良生态,全力打造一支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一是突出强化人才引领发展理念,打造一流人才集聚高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突出“高精尖缺”鲜明导向,以更大力度和创新机制集聚一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根据不同学科发展状况明确差异化人才引进标准,优化引才工作流程和联动机制,升级“光华英才工程”和“光华博士后计划”,更好发挥其在人才引育和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高层次人才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提升以才引才育才效能,建立引育优秀人才奖励制度,提升一流人才集聚效应。
二是全面优化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大优秀教师培育力度。统筹专任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完善贯通规划、培养、评估、改进全过程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工作长效机制,构建符合各类人员职业特点、发展需求、成长规律的发展支持体系。强化各学科人才梯队建设,遴选优秀青年教师前往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访学进修,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提升服务人才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为各类人才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问道、倾心奉献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
三是深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加快构建西财特色教师评价体系。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统筹推进教师成果认定、聘期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制度一体改革,进一步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优化成果综合认定及评价机制,修订教师成果认定办法,将学科贡献和岗位贡献作为重要依据,提高教学实绩和导学实效所占比重,鼓励教师聚焦基础理论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长期研究。强化分类评价,突出代表性成果和同行专家评价,优化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支持各类人才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广泛影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主要推出了哪些举措?
李永强:西南财经大学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趋势,坚持将数智转型作为推动发展范式变革的战略方向和核心引擎,着力建设“数智西财”,推动数智化新技术与教师能力建设深度融合,以素养提升为核心、综合应用为关键、平台设施为支撑系统构建了“能力-应用-资源”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体系。
一是着力强化教师数智化素养提升。学校秉持数智思维与数智能力并重的理念,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数智化素养培养体系。面向全体教师,持续开展数字技术赋能教学专题培训,推进数智化导师发展中心建设,助力教师数智素养与育人能力不断提升。依托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大团队协作模式,开展学科大语言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促进教师在数据处理能力、算法优化能力、人机协同能力以及基于大模型的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二是全力推动教师数智化综合应用。学校组织教师团队打造财经学科教育大模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范式、综合评价体系向数智化转型升级,以强大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为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筑牢坚实的数智根基。学校聚焦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基础理论及技术创新难题,优化建设数字经济与交叉科学创新研究院,激励教师开展交叉学科项目建设,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促进社会科学学科与理工学科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学校教师正在会计教育大模型、应用经济学大模型等财经数智底座建设,基于大模型多模态处理的复杂财经问题攻坚,聚焦智能金融、四川“智改数转”重大应用等领域持续开展创新探索。学校正深化“新财经”建设,引领教师将个人成长融入服务国家战略的宏大事业,着力锻造一支能引领数字化智能化潮流的卓越教师队伍。
三是精心打造数智化平台设施。学校加快算力中心、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能力中心和理工实验室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学校大数据资源,构建自主可控的数据集。同时,加快智慧教育平台、智慧教室、智慧导师发展中心的建设步伐,对课程、教材、案例、竞赛、实践项目等教学要素进行数智化改造。此外,加强先进工具平台供应,为教师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数智化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原文链接:
https://education.news.cn/20250929/50aedd7b313e49e286125161a91c3da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