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考察结果可证实,我们基于遥感卫星数据所作的‘双碳’基础数据研究,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一放暑假,中国共产党西南财经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学校“双碳”数据开发及能源安全研究团队党支部书记陈建东就带领党员师生直奔川西高原,下原野、进林地,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校准研究数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此,陈建东倍感振奋、信心满怀:“作为党支部书记,我将带领团队支部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持续深入开展碳排放和碳固定研究,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应有的力量。”
党建引领“双碳”研究
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陈建东在支部推行“三志铸魂”工作法,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他带领党员师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余年“甘坐冷板凳”,向“双碳”领域难题一次次发起冲锋。发挥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与西南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研究所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和学术合作,共同致力于推进国家能源安全研究。他积极整合资源,不仅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定期深入探讨“双碳”领域前沿问题研究,还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各地市林业和草原管理局、自然资源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断为国家的“双碳”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党员教师,陈建东牵头实施“一核三维”科研育人新模式,培养“双碳”紧缺人才。他对青年学子倾囊相授,急其之所急、解其之所忧,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坚持每日利用午餐时间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学术,即便是凌晨两三点仍然耐心及时回复学生疑问,不论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都给学生如父亲般的关怀指导。在教室、在操场、在食堂、在街头、在田间……他尽己所能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身影在西财校园中传为佳话。他还持续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开展宣传宣讲,面向全国师生作“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受教育部邀请作线上公益讲座,参与四川省科学家百人千场进校园宣讲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双碳”知识向全社会全学段普及。

作为团队带头人,陈建东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培养,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驱动高水平科学研究。他本人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多次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以及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仅仅15人的团队近年有13人次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党建引领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在团队中得到充分体现。
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研究团队在“双碳”基础数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极大助力。作为国内文科高校中首个聚焦此领域的研究团队,获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立项。前不久,陈建东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和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名单,党支部荣获四川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团队荣获“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
紧扣国家所需攀高峰
2012年起,团队开始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面对我国区域层面碳排放和碳固定等基础数据缺失问题,陈建东提出将研究重心转向“双碳”基础数据开发。“聚焦党和政府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搞研究,正是我们的初衷和使命。”团队成员高度赞同新的研究方向,一致表示将迎难而上。
然而,作为一支文科团队,如何进行数据开发是摆在他们面前不小的挑战。陈建东鼓励大家,“文科团队有自己的优势,团队长期从事环境政策研究,深刻理解实践中的痛点难点,能更快开发出符合实践需求的‘双碳’基础数据”。从那时起,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开始了对“双碳”基础数据的探索工作。
尽管思路看似简单,具体实施过程却格外磨砺心智。团队在处理海量数据、兼容不同格式、提取需求数据以及寻找数据规律等技术方面基础薄弱、十分棘手。但陈建东坚信,科学研究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于攻克难题。面对困难,团队成员高明从零开始学习遥感软件应用和数据处理,逐渐掌握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迅速成长为夜间灯光数据处理的专家。
一块块“硬骨头”就这样被啃下。团队于2020年在《自然》旗下期刊《科学数据》发表题为《1997—2017年中国县级二氧化碳排放和陆地植被固碳测算》的论文,首次测算出我国县级二氧化碳排放和陆地植被固碳数据,填补了领域空白,受到广泛关注,四年内被引用超过600次。目前,团队成员已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制定更加微观具体的减排目标和政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更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团队牵头组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及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等专家在内的高水平学术委员会,密切关注“双碳”研究;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与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碳金融实验室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广泛学术网络、共同开展研究,有力推动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
随着“双碳”基础数据库建设深入推进,团队已完成全球范围内1公里×1公里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费和GDP等数据的测算,以及500米×500米植被固碳数据的测算。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了西财智慧和西财力量。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基于卫星数据开发的‘双碳’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地面观测情况?”陈建东连续两年带领团队深入四川甘孜州、凉山州等川西高原多个县市进行实地验证和数据校准。团队成员克服海拔高、道路险的挑战,行程两三千公里,深入基层采集一线数据。
“去年在甘孜州道孚县调研时,我们发现区域植被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细微调整上,今年调研也得出类似结论。”团队成员、研究所教授程树磊指出,实地考察与卫星数据略有出入,主要因高海拔地区耕地变化未及时更新,但这并不影响总体结论准确性,反而验证了团队开发“双碳”基础数据的科学性。
“川西地区的植被资源对生态系统功能和固碳总量提升至关重要,我们针对性提出了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的建议。”团队成员、博士生陈星雨表示,实地考察让研究从书本走向田间,坚定了青年学子科研报国的理想,努力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着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近年来,团队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为学校学生打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指导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基层调研,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67个区县,持续开展“双碳”相关政策和最新研究成果宣讲阐释,激励莘莘学子在了解国情世情中不断增长为民族复兴作奉献的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

陈建东把满腔的热情转化成研究动力,在平凡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作为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我将和研究团队一起,笃志前行,致力于突破‘双碳’基础数据开发领域的难题,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而竭力拼搏!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