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对宋婧琳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却意义非凡的选择,本科攻读管理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因为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领域感兴趣,她选择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同时深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我深刻认识到社会合力的塑造离不开主流价值思想的引领。”然而,成长为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回望这一路,她始终抱着“讲好思政课 做好引路人”的赤子之心,与“匮乏”搏斗,在思政课堂上孜孜探索、躬身实践……
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
初次登上讲台的宋婧琳,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兴奋感,她主讲本科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但第一学期抬头率不高的课堂、不太理想的评教成绩给她“浇了一盆冷水”,她意识到“没有随随便便站稳的讲台”,于是宋婧琳开始面向学生做学情调研,很多同学反馈的问题引起她的深思——“老师在讲大家都知道的东西。”

“一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需要具备深邃广博的知识体系,能旁征博引、融贯古今。我的‘匮乏’体现在缺少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只停留在讲解‘是什么’,没讲透‘为什么’”。
在那之后,宋婧琳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对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她通常要准备1-2万字的讲稿,在备课过程中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鼓起勇气,向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致电请教,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如果还想不明白,就在集体备课时提出讨论。
“大学思政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例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专题时,宋婧琳先从历史角度出发阐释政党政治产生的背景,列举西方主要国家政党政治的沿革发展,启发同学们思考“一个国家尝试搬用或模仿其他国家政治制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后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历史发展过程,并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将宏大理论细化为鲜活的历史叙事,让学生更加可知可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课程设计与创新,在近两年的学生评教中,宋婧琳的课堂评教成绩均在前列,收获很多积极的教学反馈,“看着同学们在课堂上能被你讲的知识吸引进去,心里才算有了底气。”
好课都是“磨”出来的
2021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一等奖、2023年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4年四川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4年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对宋婧琳来说也是教学创新的“长征路”。
“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时候,专家、评委老师给了我很多很尖锐的意见,对我打击非常大。”回忆起来备赛的经历,宋婧琳笑着说。备战省赛、国赛前后历经六个多月,需要准备16节课的教学设计和PPT,挑战一个接一个。第一个就是教学竞赛要在有限的时间中展现课堂内容,平常要设计2-3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浓缩到20分钟体现。宋婧琳几乎把平常的课程设计又重新推翻,从选题内容、教学逻辑、典型案例,再到发音技巧、形象设计、肢体语言……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精心设计。她把生物钟调整到早晨5点,平均每天要连续工作15小时以上。学校也在第一时间成立备赛专项工作小组,针对参赛教师每一堂课精心设计双轮听课诊断与个性化辅导,不断讨论、修改、优化课程内容。决赛中,宋婧琳主讲《世纪之交中国先进生产力对党提出了怎样的发展要求?》节段,详细阐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党和国家战略制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她扎实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严密的教学逻辑和沉稳的教学风格。

“教学竞赛的魅力,在于这一不断走出舒适区的过程,对我们的成长来说,就像是按下了加速键。”宋婧琳感叹道。在这个过程中,她进一步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力量,她不断学习和研究教材,切实把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参加完教学竞赛后,她又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由老师提问与引导,学生推理与抢答,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思考。
“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变革
随着社会不断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思政课堂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在教学方式上,宋婧琳又一次意识到自身的“匮乏”之处——“在课堂上有时注重说理而缺乏与同学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数字化技术为她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她积极投身学院“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负责《汶川大地震》脚本创作及后期修改论证。她和学院其他教师一道,选取了汶川大地震中“空降兵十五勇士”的故事切片,在3D场景建模、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加持下,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汶川大地震中,十五名空降兵临危受命,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情况下,从5000米高空冒死盲跳”的场景,体验在抗震救灾一线临危受命、打开空中救援通道的过程,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奋斗动力。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给思政课注入新的“数字力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也让宋婧琳进一步思考传统思政课的改革方向,“思政课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数字化技术塑造出一种交互式、全景式的教学环境,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吸收技术变革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方法,善于将各类数字化教学手段和资源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近年来,宋婧琳先后获学校第六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些殊荣带来的感动,顷刻间便化为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她更加深刻认识到“如何教育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时代赋予思政课老师的使命。”重任在肩,她步履坚定,“做思政课老师,要直面自己的‘匮乏’,不断充实丰盈自己,从讲好一堂思政课,到讲好每一堂思政课!用真理、情怀、爱和勇气,点燃一簇又一簇思想星火,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