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于祖国南陲,岭南地区潮湿温热的季风伴随了我的成长,似乎还夹杂着荔枝与海盐的芬芳。那时,我总望着广袤的大海,在燥热的海风里想象着自己并不遥远的未来。
在海外求学的日子道阻且长,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乐趣可言。英国阴郁绵软的气候,总让人感到精神都被抽离了体内,我被困顿于这泥泞的小岛,如同剪去翅膀的游隼一般狼狈。而我万里之外的祖国,山河壮丽、国土庄严,故乡罡风和烈日苍劲且振奋,人民热忱而豪迈。我不会忘了我的初心——“我是为了建设祖国而读书的”,这是我多年秉持的信念,支撑着我在英国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2018年1月,我主动放弃了留英工作的机会,结束了海外的求学岁月,回到魂牵梦萦多年的祖国,随即加入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与海外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初至西财,我度过了一段充实而祥和的时光。这份难得的安宁让人十分沉醉,我潜心学术、专注思考,却也心生忧虑、诚惶诚恐。我心想,新时代的青年人,不应止步于眼前的安稳,而应时刻迸发出再度远行的勇气。正当迷茫之际,我欣喜地了解到,学校一直有着支援边疆建设、服务西藏发展的光荣传统。于是,自2019年开始,我每年通过学校的短期援藏计划,前往西藏大学开展短期援藏授课,以缓解受援单位由于师资短缺所长期存在的办学困难等问题。
初到西藏,我便被这里蓬勃发展的景象深深打动。高原上天高云阔、阳光炽烈,处处洋溢着活力与希望。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渴望更深入地投身于这里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以短期支援者的身份,更要成为新时代新西藏忠诚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在这里接受锻炼、奉献自我,在服务西藏的过程中实现人生蜕变与成长。

2022年8月,经组织遴选,我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援藏干部,参加了为期三年的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工作。出发之前,有人问我:“西藏那么远,那么苦,为什么想去?”我跟他说,山南市洛扎县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静卧着一个蔚蓝的湖泊——普莫雍错。湖面很大,绕行一圈得走大半天,湖的对面再往前走就是国境线了,靠近国境的地方有个很小的村子,也就几户人家,巍峨的雪山围绕周围,很偏远也很艰苦。我曾经去过那里,在这个几乎被外界遗忘、连生存都充满挑战的高寒之地,手机信号满格,电力供应稳定;银行网点、快递服务等一应俱全,虽不像成都一样车水马龙、花团锦簇,但却总有一个党群活动中心扎根其中,总有一面党旗、一面国旗在这苍茫天地间坚毅飘扬。像这样渺小的村子,星罗棋布地散落在雪域高原各个角落,而那一抹抹鲜艳的红色,正引领着无数共和国的建设者、保卫者们,扎根于边疆人民最盼望、最需要的地方。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映照。“我是为了建设祖国而读书的”,我期盼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担当紧密交织,脚步行走边疆、以所学回报家国,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青春写进雪山草原之间,将成长寄托于时代前进浪潮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遥想当年,十八军遇山劈山、遇水架桥,排除万难挺进西藏、解放西藏;到现如今,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无私支援西藏、建设西藏,短短七十余年间,山河依旧,天地已新。从过去到现在,它书写着从黑暗到光明、从落后到进步的伟大变迁,谱写出一部震撼人心的发展史诗。而我有幸继续参与其中,紧跟党和国家的步调,继续谱写新的篇章,这是何等的光荣,值得奔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