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的金融强国学术研讨会暨指数发布会在京举行

时间:2024-04-23    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     阅读:

4月21日,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主办的金融强国学术研讨会暨指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金融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庆双出席会议并致辞,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融学院及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擎发布《金融强国指数报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等8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国内学界业界的50余位嘉宾围绕金融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参与了交流研讨。

尹庆双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关心帮助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表示感谢。他指出,西财金融学科近年围绕中国特色现代金融理论、金融科技、金融安全三大领域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基础研究、智库研究到技术开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学科发展的链条。学校高度重视服务金融强国建设这一重大任务,将充分发挥我校金融学科优势,围绕金融强国建设的系列重大问题展开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以期产出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今天发布的《金融强国指数报告》就是其中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周诚君在演讲中指出,金融强国建设要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强大的货币、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能推动我国企业在全球布局,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比较优势和价值高地提供金融支持;企业的全球布局需考虑可能引起的外部冲击,而强大的央行、强大的监管能够采取更多措施来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金融强国建设最基础、最底层的支持就是需要强大的金融人才,需要金融学术界、理论界和高校共同努力推动卓越金融人才建设。

张晓晶围绕金融强国主题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进行演讲。他指出金融发展事关国家治乱兴衰,金融发展壮大能够推动强国建设;金融不但要服务实体经济,还要自身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引领性;金融强国建设过程中一些重要经验还需借鉴,具体体现为经济基础的强大和六个关键核心要素的强大;金融强国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切实做到“八个坚持”。

《金融强国指数报告》由我校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编制,系国内首次发布的金融强国指数。核心成员由王擎领衔的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强国指数课题组十余位老师构成。该指数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指引,包括经济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和金融人才队伍七大指标体系,剖析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强”优势与“弱”短板,指出未来金融强国建设的实施路径与发展步骤。

《金融强国指数报告》对全球36个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强国建设进行评估。该报告编制的金融强国指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首次基于金融强国理念构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综合性金融发展评估体系;二是体现出明确的关键问题导向:金融强国指数编制聚焦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指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和明显短板;三是体现国际影响力与控制力特征,关注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强调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四是综合体现金融发展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强调金融话语权、金融自主权的政治属性,全方位反映金融发展的时代内涵;五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思想理念,凸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突出金融发展竞争力与稳健性,强调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可持续性。

《金融强国指数报告》认为全球金融强国建设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近年来,中国金融强国指数稳步上行,在经济基础、金融机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第二梯队中领先优势日趋巩固。经济基础呈现中美“双强”格局,但在应用成果转化、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竞争力较弱。在货币领域,中国增势迅猛,货币稳定性强,国际化及影响力存在差距。中央银行指数处于领跑水平,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成效显著,但金融稳定有待提升。金融机构指数排名靠前,且呈现出一定的领先优势和稳步增长趋势。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头部排名差距较大,上升趋势有所回落,金融市场辐射力及定价权还不理想。金融监管体系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监管能力位居第二梯队,在微观审慎监管、公司治理与外部监督两方面差距较大。在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金融人才队伍发展迅猛,增势不减,但人才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论坛上,吴卫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学院谭小芬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曹伟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侯成琪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潘敏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董丰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方明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围绕金融强国建设、金融人才培养、金融安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