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一年多来,四川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教育强国、四川何为”“强省建设、教育何为”,如火如荼地探寻“以教育强省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路径与方法。
2月29日,在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教育局、苍溪县人民政府分别就各自在建设教育强省路上的探索与创新,交流了经验做法。
西南财经大学
推进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
作为一所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学科主体和特色的高校,西南财经大学积极适应现代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改革与创新,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作为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等财经教育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举全校之力、用全新机制,构筑“大平台”、建设“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之大者”。
适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构筑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平台”。聚焦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推进财经科技创新,学校整合了一批省部级平台和团队资源,搭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和数字经济与交叉科学创新研究院两大集成创新平台。按新型学科特区思路设计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赋予其充分的管理创新自主权,重点在团队建设、项目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突出协同创新理念,建设勇攀科学高峰的“大团队”。坚持开放建设,打破学科边界、学术阻隔、学院壁垒,首批遴选组建22支以国家级人才领衔的跨学科大团队,整合力量、积聚资源、集体攻关。建立每周2-3次定期集中交流研讨制度,鼓励团队成员分享创新想法、改进合作方式、提高协作效率。建立健全学术治理、人员进退、经费管理、激励约束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团队运行机制。
瞄准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实施引领学术创新的“大项目”。对接《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国家社科和科技发展规划,瞄准国家、成渝和四川重大战略急需,编制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和财经科技创新重大选题指南,设置“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等50余项重大建设专项。采取定向委托、申报评审或揭榜挂帅等形式,面向校内外遴选团队、立项建设。改革项目管理方式。
持续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全面系统集成的“新机制”。鲜明成果评价导向。坚持成果多元化,将思想理论成果、政策应用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实践案例成果等纳入考核评价,将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作为重要指标,着力突出成果的创新性、贡献力、影响力。优化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经费管理方式。
相关链接:http://jydb.scedumedia.com/DocumentElectronic/doc-22387.html